[摘要]红木家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,正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喜爱。而如今的红木家具产品可谓之丰富,各式各样具有浓郁古风的明清古典风格,承袭传统推陈出新散发时尚美感的后现代风格等。 红木家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,正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喜爱。而如今的红木家具产品可谓之丰富,各式各样具有浓郁古风的明清古典风格,承袭传统推陈出新散发时尚美感的后现代风格等,设置不同的产品分层可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喜好。但面对琳琅满目的市场,很多以假乱真、以次充好的现象让消费者无所适从,不知该如何选购红木家具。专家告诉您如何辨别产品有无掺白皮,让您从新手 小白变身成为准业内人士。 何为“白皮” 有意选购红木家具的消费者中,有不少人对“白皮”两字还是陌生的。“白皮”是俗称, 而规范的叫法应是“边材”。“边材”相对于“心材”而言,就如同“皮”和“肉”区分。边材,即树木心材之外树皮以内的部分,二者从肉眼上有明显的区分。以 大多红木树种为例,心材部分颜色深,而边材部分颜色明显变浅,由于心材与边材区分相当明显,故而称“白皮”。 “白皮”使用的两种说法 在红木家具制作过程中,能否使用边材一直存在不同说法。一方认为,红木家具是高档产品,边材的使用会降低质量。此外,《》国标中明确指出 “红木,是指木材的心材部分。”既然红木家具所用材料为“红木”,而红木特指心材,边材则应不属于红木;而有另一方认为,可以使用边材。理由是“红木是稀 缺资源,应该尽最大可能物尽其用,这也叫环保,叫低碳。”许多木材和林业工作者支持这一观点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“白皮”的使用可以增大红木家具虫蛀几率, 这是因为边材是树木用于输导树液、传递和贮藏营养的部分,它不像心材是“死木”,它是“活木”,因此易招虫蛀,同时密度等指标也不及心材,如果把它也算做 是“红木”,那将大大降低红木的质量。 能否使用“白皮” 其实依据行业标准即《深色名贵硬木家具》标准(QB/T23852008)中提到,“产品正视面的用材应无边材;其他部位零部件表面的边材面 积含量,应不超过该零件表面积1/10(宽度小于8mm的边材不计)。”又说:“虫蛀木材应经杀虫处理并经修补,不应使用仍有活虫侵蚀的木材”。因为《深 色名贵硬木家具》标准中列举的“深色名贵硬木”包括有《红木》国标中的33种木材,因此红木家具也可称之为深色名贵硬木家具,所以红木家具是可以使用边材 的,但必须严格限定在标准范围之内。 不过,一些对待产品质量严苛的商家依然保持对“白皮”的零容忍,尤其是立志做出可以传承的红木家具产品的商家,从选材之初就选材十分严苛,所以说红木家具的选购不能一味追求低价,更应该多多的关注品质。 如何看出掺杂“白皮” 提到可以传承的红木家具,材质和工艺是基础,选材应是先决条件。“大户人家”的专家表示,可以通过三种方法对掺杂“白皮”进行判断。首先,是 看颜色。红木制品在未上油漆前,呈棕色、紫红、紫黑、黑色,而白皮颜色则很淡,接
卷柏近白色,没有上漆、上蜡之前,几乎一眼便可区分开来;第二,看外观 如果是名贵红木制成的成品家具,加工一般不可能用黑红等深色打底,通常是经仔细整理(光后,用清漆或打蜡,让花纹充分显露出来,以保持欣赏价值;第三,看纹 路。白皮是包裹心材的部分,其纹路很浅,所以在与心材相接的地方,纹路差别很大。如果发现木材纹路之间的纹理呈现很大差异,或者某处无纹路时,就要当心很 可能是掺杂白皮了。
古建筑与古典红木家具共通之处
[摘要]中国家具与建筑密不可分,在人类社会中,自从有了盖房子的活动就有了做家具的活动。建筑和家具共同构成了人类家居生活环境,一脉相承,共同发展。 带有高高台基的天坛 中国家具与建筑密不可分,在人类社会中,自从有了盖房子的活动就有了做家具的活动。建筑和家具共同构成了人类家居生活环境,一脉相承,共同发展。无论从制作材料、工艺技术、造型设计还是结构、色彩、风格等特点上,都体现出家具对建筑的直接继承性和延续性。本期,我们就来探讨古典家具托泥构件与古建筑台基之间的关系。 中国有句俗话:万丈高楼平地起。中国的古建筑往往有一个台基,那么它和古典家具形体构造中的哪一部分相对应呢?答案是:托泥。 带有托泥的宝座 台基:能稳固房屋 汉代及其以前的建筑物大都有台基,台基的产生最初是由于房屋建筑功能结构的需要,并逐渐渗入了人们一定量的审美及思想观念,进而成为统治阶级身份地位的一个重要标识。台基,是承受房屋整个荷载的基础,也是构成房屋比例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,具有通风、避湿的作用。因为夯实的地基不但能够隔断地下水分的渗透,还能防止地面雨水溅起侵蚀屋身的结构。另外,建筑台基在抗地震方面也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。当遇上地震猛烈抖动时,台基就像竹筏一样,具有反冲作用,可以抵消一些不
酸枝木 规则的应力。 带有托泥的五足圆炕桌 托泥:能支撑家具 在中国中,有一个构件,无论是功能,还是结构都与建筑台基相似,这个构建就是托泥。 托泥就是一种安装在家具腿足之下的部件,是为了防止家具因某些外力作用在腿足上时,导致结构受损而出现松动、变形甚至断裂。在有托泥的情况下,足下因为有托泥的支撑,外力就不会直接影响到整体结构,从而增加红木家具的使用寿命。 据了解,托泥的雏形在周代就已经出现了。周代“房俎”的脚并不直接着地,而是在其两侧的脚下端各加一条横木着地,这两条横木可以算得上是最早的托泥雏形。 托泥通常出现在椅凳、床榻、桌案等家具的接地部位,现在多见于有束腰的家具和四面平式家具。在桌案类家具上,托泥变通为托子,一般是条案的腿脚下端出两榫,托子两端凿出卯眼,拍合之后两根托子分承四条腿,两根托子之间不再有其他构件联结。 托泥不仅创造了与四腿直接落地所不同的新形式,同时又加强了四腿的连接和稳定,延长了家具腿足的使用寿命。南宋以后,托泥下面又出现了形似龟形的小足,这种龟足不仅使整体造型变得更加轻巧,同时又使家具腿足的防潮和通风性能更好。 制作托泥:需兼顾结构牢固和外观审美 中国古典家具很讲究因形施艺,在方形结体和圆形结体的家具上,托泥的结构工艺也有所不同。 在方形结体的家具上,如方凳、书桌、供桌等,它们下端的托泥是用四根木材以格角榫攒边法制成的。托泥的四角凿眼,纳入腿脚底端的榫头。榫头有腿脚出头连做的,也有另外栽榫的。连做的更为牢固合理。方托泥还有一种比较复杂的做法,把腿子底端的方形榫头开成上小下大的斗形式样,托泥在抹头上凿出与斗形榫头相对应的榫眼,一面是开敞的,榫头平移套装上去,让托泥的大边与抹头会合后,就把榫头关闭在榫眼中,非常牢固。这种工艺除非把托泥拆散,不然你无法将腿足从托泥中拔出来。 在圆形结体的家具上,如圆桌、圆凳、香几等,它们下端的托泥是用嵌夹榫舌或者楔钉榫的做法,这样便于把弧形弯材对接到一起。不过,用嵌夹榫舌结构的圆托泥,不适合在接榫处凿方眼与腿端榫头结合,尤其是用楔钉榫攒接的圆托泥,更要注意避开榫卯方眼,否则很容易把楔钉弄断。有的圆形家具像坐墩或圆凳,腿脚下端做成插肩榫,和下部的圆形构件结合。这个圆形构件所处的位置和托泥相同,它与腿脚结成一体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。 总而言之,托泥对人来说还有很多实用和审美功能。比如圈椅上的托泥,对人体的关照首先体现在放脚的这根托泥上,你把脚搁到上面,不知不觉间足底就会得到它的按摩;中国传统的椅子与西式沙发不同,座面离地面较高,坐下后身体重心高,加上托泥对双腿的支撑作用,老年人在起坐时只要手部跟脚底下稍稍用力,就能很方便地站起来。而把身体从沙发面的低处撑起,要费力得多。托泥在中式家具上是个很人性化的构件,它的使用体现了中国人巧夺天工的工艺制作智慧,是为了让人们使用起来更方便舒适,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。
红木家具一定雕刻繁冗吗
[摘要]常常会有年轻的朋友会对我从事红木家具销售的职业发出感叹:“哇,整天面对那些雕龙画凤的老古董家具,你不会害怕吗?”“你们的家具一定只有那些有钱的老头老太太买吧? 常常会有年轻的朋友会对我从事销售的职业发出感叹:“哇,整天面对那些雕龙画凤的老古董家具,你不会害怕吗?”“你们的家具一定只有那些有钱的老头老太太买吧?”每次,我都会不厌其烦地去给他们解释关于红木的一切,希望他们了解能再多一些。 随着时代的变化,如今红木家具从风格款式上主要划分为三类:明式红木家具、清式红木家具、新中式红木家具。 明式红木家具:明朝继承唐宋的文化与政策,对外开放,新兴贸易,融合吸收外来文化,当时红木家具的主要特点是造型简洁、明快,注重线条的优美流畅,制作上讲究巧妙的榫卯结构和加工工艺,大多数不雕琢或仅在部分构件上做小面积的雕
紫檀笔筒价格饰,充分展示硬木的自然色泽和纹理之美。 清式红木家具:相较于明式家具,清式家具在品种与款型上追求创新,品类繁多,特别是清式宫廷家具最喜标新立异。清式家具注重雕刻,讲求雕工繁密而精细。从 现存的清式宫廷家具,或者现代制作的清式家具中可以看出,清式家具的雕刻图案很满,多以寓意吉祥庆瑞的花鸟纹等纹饰为主。如大型的清式屏风、宝座、床榻 等,皆是雕工细密,风格华丽。清式宫廷家具十分注重形式上的装饰,追求恢弘大气的装饰效果,处处显示使用者的地位高度。 新中式红木家具:既有现代风格又不乏古典高雅的家具,是流行与复古的结合,也是现在红木家具中比较受欢迎的一种,带有很强烈的中国文化色彩,很受老年人的喜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