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、思想解放和文化复兴的重要时期,包罗瓷器、玉器、珐琅、家具木器等在内的传统工艺都于其时萌生了复兴再造的激动,许多中国传统文化财富也都兴起于彼时。这既是一种思想与文化艺术激动,也是一种财富与商品经济激动,其时无论表示得如何,都有其历史的合理性。
好比宋代官窑瓷器,从汝、钧到哥、定,在缺乏原料配比、火性掌控的相关历史资料之时,人们只得从出土残片着手,通过现代手段对质料身分进行还原阐明,寻找祖先不曾留存下来的配方。与之比拟,红木家具的复兴要幸运得多,因为不管历史怎样动荡,从民间到宫廷都还保存下来了可资参照和研究的较多实物,并且它们有一个比研究瓷器、玉器要易于操控得多的先天优势:可拆解、丈量从而把握相关数据和布局方式。只要有一批有志于此的艺匠与志士加入,财富复兴便大有可为。其时,刚届而立之年的伍炳亮正是这样的一位有志之士。“我从业三十五年来,只做了一件事,那就是家具。”时至今日,伍先生提起过往经历,仍为当初的选择引以为豪。这种选择既让他成绩了一番财富与家业,也将注定会青史留名。
更为重要的是伍炳亮先生的起点之高,他一开始便接触到了明式黄花梨家具。“明式家具是我国传统家具艺术的一座丰碑,而黄花梨则一直是它的最佳载体,黄花梨与明式家具两相搭配,其独特的艺术美感光耀古今。”伍炳亮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,“我的一生与明清家具结下不解之缘,对它的喜爱也与日俱增,这种喜爱有很大一部门就是缘于海南黄花梨。回想过去,从1979年起,我便开始走乡访里,从事明清老旧家具的投资保藏……”
从三十多年前在海南见到黄花梨的第一眼起,伍先生便“为其瑰丽多姿的材质美感深深折服”,认定了本身此生的职业重心和事业追求。从那时起,拉开了他人生中大量保藏海南黄花梨家具和质料的序幕,每年他都要去海南岛数次,走遍那里的每一处村寨,向黄花梨致敬,并为本身的事业储蓄粮草弹药。至1985年,他在本身的老家也是传统古典家具“广作”腹地的广东台山创办仿古家具作坊,全力投身于设计制作仿古家具,由此开启了“被黄花梨改变的人生和命运”。
不妨留心一下伍炳亮先生接触明清家具和“入行”的时间表—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。以此为坐标再来考查今天奔走于中国红木家具行业的风云人物,从北京到上海,从福建到江浙,从河北到广东,看遍所有的红木家具重要产区,能与伍氏比肩者可谓凤毛麟角。有不少与他同时打马踏上征程的人已被时光挑落马下,更多后来者都是步着他的后尘在行业内摸索前行。先行者的意义不只仅在于站稳开创者的位置,并且在所有的接力赛中都手执火炬冲在前面。